一边是利率越降越低,存钱的人越多,另一边是银行的好日子到头了,净息差、贷款率都不好看,大家都开始琢磨自己的钱还要放哪里。
2018年后,定存比例逐渐攀升,年轻人还在刷“十二存单法”,那会儿大家都想着怎么靠利息小确幸,没想到几年后风向就变了。
2025年开年,银行的1年期定存利率已经跌破1%,5年期也只有1.3%,曾经500万能月息一万,现在得1000万才行,这落差让人有点懵。
银行也苦,2025年一季度净息差只有1.43%,不良贷款1.51%,行业里甚至出现了“倒挂”,吸引存款的高息产品基本都暂停了,资产荒成了新常态。
市面上的钱开始找出路,大家都不想存,又不敢投资,怕亏怕风险,心里更怕资产缩水,选择变得更难。
今年上半年,低波动的固收类产品依然受青睐,半年的数据摆在那儿,5月非银存款增加3.07万亿,创了十年新高。
非银存款是啥,简单说就是钱没进银行,去了证券、保险、信托这些地方,虽然依然叫存款,但已经离开了传统银行的池子。
银行理财依然有吸引力,2025年理财规模达30.97万亿,平均收益率2.4%,虽然比之前低了,但比存款还是高不少。
货币基金这两年却在收缩,余某宝规模已经跌到8000亿,七日年化低于1.1%,曾经的国民理财神话也慢慢褪色。
市场的风,逐渐吹向股票型基金,尤其是指数型基金,2025年发行量刷新四年来新高,大家冲着赚钱效应来,股市又火了。
股市的热度不仅仅体现在基金,2025年上半年新开户1260万户,比去年同期涨了32%,热钱不断涌入,市场情绪也跟着上扬。
韭菜是不是又要多一茬,没人敢说,结构性牛市里,机会和风险并存,能不能赚到钱,真得看个人操作了。
钱的流动方向,不只是数据和产品的变化,更关系到一个群体的焦虑,2025年,资产配置的关键词变成了“稳定现金流”和“抗风险能力”。
大家都明白,钱在手里不是为了静止,是为了产生回报,保证现金流稳定的还要能抵御风险,大多数人其实只是想守住自己的财富。
中国人的传统观念,存款地位依然不可撼动,哪怕收益再低,也要留点底子,毕竟谁都怕哪天急需用钱。
房市早已不是避风港,2025年各地楼市分化严重,只有“核心城市、核心地段、优质资产”三合一的房子还能保值,其他的都成了鸡肋。
投资房产暴富的故事已经过去,热钱不再盲目涌入楼市,投资与投机的界限变得模糊,更多人选择观望。
市场上还有啥能兼顾现金流和抗风险,大家开始盯上高股息股票,银行股最近涨得不错,长期持有还有分红,甚至有人说“存银行不如买银行股”。
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也很抢手,利率比存款高,有国家兜底,不过想买到还不容易,经常一开售就被抢光,大家的钱都往里挤。
基础设施公募REITs这两年特别火,把高速公路、电力等基础设施证券化,既有现金流又灵活,还能随时交易,像是投资不动产的升级版。
黄金依然有人买,主要是对抗贬值,但波动不小,不适合所有人,更多是资产组合里的一环,不是主角。
“存款搬家”这个词2025年成了热搜,50万亿的资金流动,每一小步都可能影响整个市场,每个人的选择都关乎自己的“身家性命”。
说到底,大家都在找一条更稳妥的路,既要安全又要收益,可这个市场本身就有风险,没人能保证稳赚不赔。
表面上看,是银行、理财、股票、基金、黄金在争抢资金,背后其实是普通人和机构之间的博弈,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。
银行的压力大,理财的收益下滑,楼市不再是躺赢,市场的每一次调整,其实都在倒逼大家改变配置思路。
现实是,2025年这个节点,财富的迁徙已经开始,选择变得更复杂,确定性越来越少,考验的不是谁跑得快,而是谁能活得久。
所有人都在问,钱到底往哪儿去,这个答案没人能给出,但不动的,可能就是最大的风险。
说到底,这场财富迁徙背后,是社会信心的流动,是每个人对未来安全感的追逐,是一次没有硝烟的竞争。
未来的故事还没讲完,2025年的路还很长,谁能守住财富,谁又会被洪流裹挟,留个悬念给自己,也给这个时代。
50万亿存款到期!2025年财富大迁徙背后的焦虑与选择
正规炒股配资,股票配资十大排名,线上炒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